Kyle
UX/UI Designer
1. 為什麼 「Mobile-First」 會變成教條
早期智慧型手機流量暴衝,設計圈快速推崇 Mobile-First:先做小螢幕,再往大螢幕延伸。概念沒錯,但十年後的今天我們發現:
裝置尺寸遠不止兩種──摺疊機、車載螢幕、電視棒紛紛上線。
同一個人可能早上用手機、午休改用筆電、晚上投放到電視。
把「螢幕寬度」視為唯一起點,往往忽略真正影響體驗的因素:使用情境。
2. 何謂「情境優先」(Context-First)?
情境 = 環境 + 意圖 + 連線狀態
維度問題典型差異環境使用者在哪裡?通勤路上 vs. 辦公室雙螢幕意圖目標是什麼?快速查資料 vs. 深度編輯連線網速/流量限制?4G 漫遊 vs. 光纖 Wi-Fi
先釐清這三點,再決定版型層級、內容密度與互動方式,比單純調整 breakpoint 更精準。
3. 情境導向設計的三個實作步驟
訪談 + 微日誌
讓使用者記錄「在哪裡、為什麼」打開你的服務。
情境地圖(Context Map)
把上一步資料轉成時序圖,標註裝置、動作、痛點。
漸進式增強(Progressive Enhancement)
先確保核心任務在任何環境都能完成,再為高階情境加上動畫、AI 推薦等附加價值。
4. 案例:航班查詢工具
策略Mobile-First 做法Context-First 做法首畫面塞滿最新優惠檢索欄置頂 + 上次搜尋記憶結果呈現列表捲到底依旅客角色切分:商務顯示直飛+Wi-Fi、背包客顯示最便宜離線情境無功能自動儲存票價快照 → 地鐵裡也能比價
結果:使用者在 3G 條件下完成訂票流程的成功率 +28%,客服詢問量 -17%。
5. 如何衡量成效
Time-to-Task:跨裝置完成核心動作所需秒數
Context Switch Drop-off:使用者換裝置時的流失率
NPS by Context:在不同連線/環境下分段計算滿意度
6. 結論
裝置推陳出新,情境卻始終存在。與其盲信「手機優先」或「桌機優先」,不如擁抱 Context-First:
先搞懂人、場景與限制,再決定要不要做 App、PWA 或單頁式網站。
如此設計出的體驗,才能跨螢幕、一致、真正貼合需求──今天如此,明天也不過時。